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故游忆:走进桂林象鼻山

时间:2023-06-01 09:52:40 | 浏览:53

2007年5月25日,我乘飞机抵达桂林。航班为早晨6:00,到达桂林才八点多。一天的时间不能浪费,承蒙师弟莫道才教授盛情美意,安排学生把我从机场接到宾馆,然后陪同我在桂林市内观光一天。我们的第一个目的地就是天下闻名,作为桂林市标志风景的象鼻

2007年5月25日,我乘飞机抵达桂林。航班为早晨6:00,到达桂林才八点多。一天的时间不能浪费,承蒙师弟莫道才教授盛情美意,安排学生把我从机场接到宾馆,然后陪同我在桂林市内观光一天。

我们的第一个目的地就是天下闻名,作为桂林市标志风景的象鼻山。

象鼻山秀色

“象鼻山”名称从何而来?

象鼻山,简称“象山”,位于漓江与桃花江(旧称阳江)汇流处,因其山形酷似一只站在漓江边伸长鼻子饱饮江水的大象而得名,而且在眼部正好有一个对穿的岩洞,叫“象眼岩”。山呈东北走向,长约180米,宽约100米,相对高度50米,海拔约200米。

象鼻山因在漓江之滨,原名“漓山”。唐会昌年间(841—846年),唐代诗人、桂管观察使元晦以“漓山”之名与陕西临潼的“骊山”音同,为避其误会,又取风景宜人之意,更名“宜山”。后又将“宜山”写作“仪山”,因古文“宜”与“仪”通,音也一样。唐代莫休符在《桂林风土记》中说,漓山“一名沉水山,以其在水中,遂名之。”沉水山之名在历史上文人士大夫之中很少见,估计是民间的俗称。

明朝孔镛也曾在广东、山西、贵州等地任职。他有一首著名的《象鼻山》诗,对象鼻山作了生动的描绘:

象鼻分明饮玉河,西风一吸水应波。

青山自是饶奇骨,白日相看不厌多。

人们常常把象鼻山作为桂林山水的代表,象鼻山已成为桂林城的象征与城徽。象鼻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在国内外盛名远扬,是游人到桂的必游之地。

象鼻山留影

神秘的水月洞

象山水月

(1)水月洞的形成

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间形成一个卷篷式的半圆大洞,每当月明之夜,与江中的倒影,正好合成一个大圆形,如一轮明月静浮水上,故称“水月洞”。

水月洞长17米,高约12米,宽达10米。唐代文学家元结在象鼻岩用篆书刻有“水月洞”三个字,也许是水月洞较早的称谓。

桂林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在远古时代,桂林地下河很多。水月洞的形成是大自然造就的,大约三亿六千万年前,象鼻山未曾露出地表之时,地下河水对象山进行冲刷侵蚀,日积月累,岩层被冲刷成一个大圆洞,当地壳运动使象山露出地表时,就成为今日的“水月洞”。

水月之间

(2)水月洞诗文及碑刻

水月洞吸引了天下游客,古今文人墨客,触景生情,诗兴大发,留下了众多赞扬象山水月洞奇景的名篇佳作。宋代有位叫蓟北处士的游客,以《水月洞和韵》为题,写下了一首五言绝句:

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

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

这首诗刻于水月洞内。前两句诗中所写的“明月”,前者指水月洞倒影,后者指水月洞。后两句诗中所写的“月”,前者指水月洞及其倒影,后者实指空中明月。该诗生动地描绘了“天上月”、“水上月”、“水底月”,融汇一起,争相辉映的神韵。“象山水月”是古代桂林的八景之一。

象山水月

清光绪九年(1883年),清代广西巡抚倪文蔚 (wèi) 刻在洞外临江东壁悬崖上的《皇清中兴圣德颂》,是一件桂林形制最大的摩崖石刻,为清朝统治者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歌功颂德。

在象山东面的崖壁上,刻有清代广西布政使黄国材书题的“放生池”三个大字。他擅写大型榜书,在桂林独秀峰东北侧崖壁上也刻有他书题的摩崖大榜书“南天一柱”。

放生池

诸多石刻

水月洞有石刻50多件,多数属于宋人题刻。刊刻在水月洞内陆游的书札,堪称桂林石刻中的精品。行文为龙飞凤舞、飘逸而又雄劲的行草书,共四幅。陆游并未到过桂林,刻在水月洞崖壁上的诗和信札,是他写给在桂友人杜思恭的。杜思恭当时为昭州(今广西平乐)太守,与陆游是同乡好友。他到广西为官后,仍与陆游保持密切的书信往来。杜思恭去信向他索诗,他便于庆元三年(1197年)正月二十四日复信,并附上七首诗,这些诗后来都收录在《剑南诗稿》中。杜思恭如获至宝,于是在当年的四月,命工匠把陆游的诗札刻于水月洞崖壁上,并在跋记中赞它“语精而墨妙。”当时,陆游已是73岁的古稀老人,穷居家乡,体弱多病。然而在他的诗里洋溢着拳拳爱国之心,强烈的爱国热情溢于言表。

水月洞名之争

在南宋,有两位名人围绕改水月洞名和复水月洞名而引出一段笔墨轶事,这就是历史上曾发生过水月洞的洞名之争。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任静江知府提点刑狱的张维(字仲钦),常来水月洞游宴,到晚不归。当时,有位住在象鼻山寺庙里叫了元的僧人,知张维心意,便逢迎他的爱好,在水月洞旁建了座亭子,供他赏景。

张孝祥于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来到桂林,任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兼静江知府。乾道二年(1166年)张孝祥离任归乡的前夕,接任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的张维邀请张孝祥等同宴于新亭子,以为饯别。张维请张孝祥给新亭子命名。张维与张孝祥不久前同在建康(今南京)做官,相交很好,张维曾请张孝祥为他在南京新落成的亭子命名为“朝阳亭”并题诗。张孝祥对眼前新建的亭子思量一番,看见亭子向东,沐浴着晨曦,于是也将此亭命名为“朝阳亭”,并将水月洞改为“朝阳洞”,此举得到同游者赞成。张孝祥书写了“朝阳洞”三个大字,刻在水月洞内。同时作诗二首,并写了《朝阳亭诗序》,说明命名的由来,刻于水月洞东壁。

七年后,即南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年),南宋杰出诗人、学者范成大来桂林任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他游朝阳洞时,了解到朝阳洞原称水月洞,是张孝祥所更名。范成大认为张孝祥这样随便改名,做法不妥:一是“水月洞”这个名字很形象,名副其实;二是以一己一时的感情来更名,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同;三是桂林西山的隐山六洞已有“朝阳洞”,不应该重复。为此,范成大写下了《复水月洞铭并序》,刻于水月洞内西壁,要人们“百世之后,尚无改也”。这则碑文文辞清丽典雅,并有疏淡闲适的书法艺术。

范成大《复水月洞铭并序》

訾洲烟雨

水月洞不仅自身奇绝,而且周围环境也很优美。出水月洞,象山东面的漓江之中,有一个长约数里的沙洲,这便是訾家洲,简称“訾洲”。洲上翠竹成林,果树葱茏,四季常绿,林荫里可见人家村舍,秀美雅致。

訾洲竹林

竹林留影

相传,从前洲上均是訾姓人家居住,因此得名。訾洲在唐代曾广辟苑庄,为宴游之地。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任桂管观察使的裴行立,就在訾洲上兴建了富丽堂皇的亭台搂宇。当时,被贬柳州任刺使的柳宗元,应裴行立的邀请,来桂游览訾洲,并为他建的“燕亭”、“崇轩”写一篇记,这便是有名的《訾家洲亭记》。这篇记称赞了桂林山水,并对訾洲的风物景色,作了详细的描绘。唐代的訾洲曾盛极一时,至宋代已荒芜,到南宋时訾洲亭和柳宗元的亭记碑刻,只剩下断碑残墙了。

訾洲最迷人的时候,是在细雨润物,烟雨空朦,大雾锁江之时。訾洲像披上一层美丽的轻纱,掩映在云山雾海之中,若隐若现,景色绝佳。在元代时就被赞誉为“訾洲烟雨”,在清代是桂林的八景之一。

普贤塔

“普贤塔”之名

象鼻山东、西麓都有石级可通山顶,山顶平展,树木成荫。山上有一座建于明代的喇嘛式三层实心砖塔,高13.6米,由塔座、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塔座为双层八角形,从底座往上幅圈逐渐外扩,其后再作收紧,呈现宝瓶状,故有“宝瓶塔”之称。塔顶是圆形伞盖,有相轮两圈。由于塔身第二层基座北面嵌有一块青石平雕的“南无普贤菩萨像”,故名“普贤塔”。南无,梵文Namas 的音译,念“那谟”(ná mó),意为“致敬”等意思,是佛教徒一心归顺于佛的用语,表示对佛、菩萨及佛法的尊敬和虔诚。

传说,漓江当时常常洪水泛滥,是因为有个妖象在作怪,菩贤菩萨亲自到来降伏妖象,最后使妖象皈依佛法,并化作石象,屹立在漓江西岸。为了永远镇住妖象,便在象山顶上修建此塔。因塔像宝瓶,故有“宝象升瓶”之意,显示太平盛世。

“剑柄塔”及其传说

此外,该塔又像一柄插在象背上的剑,所以又叫“剑柄塔”,这里还有一段神话传说。

相传,象山原是天上的一匹神象,它下到人间游览,来到桂林,为美丽的桂林山水所吸引,

流连忘返。天帝下令召它返回天庭,神象抗旨不归。天帝大怒,亲率天兵天将来战神象,大战三天三夜,未能收伏。神象又饥又渴,走到漓江边去饮水。天帝趁神象不备,在象背猛插一剑,直插到剑柄。神象虽中剑身亡,但屹立不倒,化成了一座山峰,象背上的剑柄,化成如今所见的宝塔。

塔的起源

据说,释迦牟尼涅槃(圆寂)火化后,得到成珠状的结晶体,通常是白、黑、红三种颜色的舍(shè)利(梵文Sarira),意译为“身骨”。古印度人称小米为舍利,佛的舍利状若米粒,故以舍利为身骨之名,也称“舍利子”。白色为骨舍利,黑色为发舍利,红色为血肉舍利。舍利坚固如钢,千年不变形,形态各异,色彩缤纷,在放大镜下还会发出璀璨的金光。后来也指德行较高的和尚圆寂后火化所得的骨灰。

当时许多国王都争着得到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用来供奉,差点引起大动干戈的战争。最后谈判达成协议,将舍利平均分为八份,分给了八个国王,建塔供养,使战争得以平息。释迦牟尼圆寂后二百年,至公元三世纪,古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国君阿育王(Asoka)广布佛法,取出舍利,分送全印度各地,特修建八万四千座塔来专门供奉其舍利,表示对其的尊重和敬意,从此佛教大兴。

最早的塔,梵文叫“Stupa”,按音译作“窣(sū 音粛)堵波”、“浮图”,意思是“方坟”、“圆冢”或“灵庙”。过去有句老话:“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后来逐渐成为信徒门供奉佛舍利的专门建筑物,实际上就是埋葬尸骨的坟冢,汉字中的“舍利塔”就是这个含义。

到元代,“窣堵波”从尼泊尔传入我国,因为喇嘛教建塔常用这种形式,所以又称为“喇嘛塔”。明代时期,这种塔成了高僧、喇嘛死后墓塔的主要形式,人称“和尚坟”。

以后,塔又与中国的建筑结构形式和艺术造型相结合,逐渐演变成各式各样的塔。如阁楼式塔(像建筑中的阁楼)、密檐式塔(因塔的外檐层数多)、亭阁式塔(塔身为单层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亭子)、金刚宝座塔(在一个高台上,即宝座上建五个小塔)等。

象山藏酒洞

象山的腹部,有一个近3000平方米的藏酒岩洞,可藏千缸、达两千吨的“桂林三花酒”。象鼻山的岩洞藏酒,已有悠久的历史,自北宋以来就成为官府酒坊的酒窖。三花酒制成后,一般要装入陶瓷大缸内,存放在石山岩洞中。过一、二年,让它加速酯化、陈酿,使酒更加醇和、芳香,然后才可包装出厂。因为岩洞长年恒温在摄氏20度左右,且湿度保持在80—100%。在这样的条件下,十分有利于酒的酯化。在藏酒洞里所藏的酒,一般有20年的时间,有的甚至30年以上,最好的酒已藏50年。

象山酒窖

桂林三花酒是用桂北优质大米,甘甜而无杂味的漓江水(特别是象山水月洞旁深潭里的水),和市郊香草药酒麯酿造而成。桂林三花酒与桂林辣椒酱、桂林豆腐乳,并称为“桂林三宝”。桂林三花酒之名,椐传始于清代。当时酒的酿制要蒸熬三次,故称“三熬酒”。因为酒质纯,装入瓶中,用手轻摇,酒面上会泛起泡花;如果把酒筛进酒杯,酒面上也会激起堆积的细小酒花,经久不散,因此人们把它称为“三熬堆花酒”,简称“三花酒”。

中国白酒分外酱香(茅台)、浓香(五粮液等)、清香(汾酒)和米香四种型态。桂林三花酒为全国米香型白酒的代表,具有“蜜香清雅、入口柔绵、落口爽洌、回味怡畅”的特点。

云峰寺

云峰寺历史沿革

云峰寺位于象山西南麓,初建于唐代,后屡有修葺。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建后为尼姑所居住。现存寺宇,为解放后所建。1978年,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参照原建制改建这座寺院,寺内有太平天国历史文物陈列室,对外开放。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军,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爆发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并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4月,太平天国起义军北上时,2万余人攻打桂林,从东、南、西三面包围了桂林城,以云峰寺为攻城指挥部。以象鼻山为前沿阵地,在山顶架起火炮轰城,炮弹飞入城中,将抚台衙门大堂的前檐打塌了一角。清兵恐惧,闭城死守,相持了三十多天。后因战略上的需要,太平军决定继续北上,主动撤离了桂林。临走的晚上,在象鼻山顶扎放草人,留下地铳(chōng音充,俗称冲天炮),点燃火索。太平军虽然走了,但山头的“火炮”仍连续轰鸣,以迷惑敌人,掩护太平军安全转移,这给美丽的桂林留下一段历史佳话。

云峰寺后面的山麓,宋代嘉定时已有附近寺僧建筑的一个无名小轩(xuān音宣,一种有窗槛的长廊或小屋)。嘉定七年(1214年),宋代诗人、曾任广西转运判官兼提点刑狱的方信孺捐资修建,并摘南宋诗人陆游“窗外对云崖”的诗句,题“云崖”两字作匾悬于轩上,故名为“云崖轩”。山麓石壁上刻有方信孺和他的朋友张自明的唱和诗。

送子观音像

在象鼻山南麓云峰寺后的崖壁上,有明代“送子观音像”一龛,这也是桂林唯一有彩色的摩崖造像。更准确地说,这叫“诃利谛母像”。主像为诃(hē 音呵)利谛母,身着华服,头戴天冠,双手抱一小孩放膝上,端坐于莲台上,身后有圆形火焰身光及头光。主像两侧,各立女侍一人,头梳发髻,着宽袖长袍宫装。龛外左右两侧站立两小孩,双手拱揖。

据说,古印度王舍城有位美丽的牧牛姑娘,能歌善舞。一次在庆祝独觉佛出世而举行盛大集会时,赴会的五百个人明知牧牛女已身怀有孕,却偏偏要强迫她起舞。致使她的胎儿坠地而死,后来她又被丈夫遗弃。她满怀悲痛,发下毒誓,要在来世投生王舍城,吃尽城中幼儿,遂自杀身亡。后来她果然投生王舍城,为叉药神将婆乞多之女,名叫“诃利谛母”。她与魔鬼半子迦结婚,生了五百个儿子。诃利谛母原是个恶神——母夜叉,是五百鬼子之母,俗称“鬼子母”。她不忘誓言,每天定要去吃别人家的小孩,故又叫“暴恶母”。

此事惊动了释迦牟尼,为解救王舍城的无辜幼儿,决定以慈悲之心,教化鬼子母。释迦牟尼赶去劝她,但她根本听不进去,不愿改恶从善。释迦牟尼见劝化不成,心生一计,趁她外出去吃别人孩儿时,把她五百个儿子中最心爱的一个藏了起来。鬼子母回来后发现少了一个孩子,十分想念,整日痛心嚎泣。释迦牟尼乘机教育她说:“你要将心比心,你有五百个孩子,仅失去一个,就如此悲痛,你每天都去吃别人家的一个孩子,人家做父母的能受得了吗?”鬼子母如梦方醒,幡然悔悟,再也不吃别人家的小孩了。她从此改恶从善,还保护天下所有的小孩都长大成人。她后来皈依佛门,并作了护法神。人们非常敬重她能痛改前非,给她营建送子殿作记念。中国民间因其是个多产母亲,以鬼子母为守护幼儿的慈悲女神,便常将她作为“送子娘娘”或“送子观音”来礼拜。

十六尊者像

在云峰寺南侧立有新摹刻的十六罗汉像,又称十六尊者像。罗汉,是梵文译音“阿罗汉”(Arhat)的简称。佛教认为,一个人在修行时所取得的有高低之分的成就,叫做一个“果位”。“阿罗汉果”是小乘佛教修行达到的最高果位,在大乘佛教中则低于佛、菩萨,是第三等。获得这一果位,就可熄灭一切烦恼,圆满一切功德,永远不会再投胎转世受所谓“生死轮回”之苦。十六罗汉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佛在去世(圆寂)之前,曾嘱咐他们要在佛灭后守护佛法,常住世间,直到未来佛出世之后才能离开世间。因此他们没有追随佛入涅槃,而是在世间接受世人供养,为众生守护佛法。

十六尊者(佛教称谓,指僧人中德智兼备者)像的作者是唐末五代的高僧贯休(832—912年),俗名姓姜,字德隐,号禅月大师,今浙江兰溪人。他能诗擅画,尤擅长于画罗汉,书法造诣也相当精深,人称“姜体”。

十六尊者像原收藏在浙江杭州西湖孤山的圣因寺罗汉堂。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李宜民据圣因寺拓本摹刻于桂林隐山“华盖庵”,今改名“法藏禅寺”。原庵内墙壁上嵌有十六块石碑,每块石碑上都精镌罗汉像一尊,名为十六尊者像。为了更好地加以保护,现十六尊者像已移藏于桂海碑林博物馆中。在云峰寺南侧新立的十六尊者像共十六石,一石一像,每石高约1.16米,宽约0.49米。

李宜民原是江西临川人,他来桂林谋生,成为富商。他乐善好施,在他年近九旬时,捐资摹刻了十六尊者像。他有四个儿子,李氏一门子孙都出类拔萃。其中第四个儿子李秉绶,便是著名的画家,其八幅兰竹画,摹刻于桂林的叠彩山、伏波山、虞山和普陀山。

高僧贯休运用纯熟的艺术技巧,施以夸张的手法,描绘出各种不同人物形象。线条遒劲圆润,毕肖传神。神态与手势诡奇异常,无一相重。

象山公园留影

竹韵

相关资讯

小平岛也有座象鼻山 市民:其与桂林象鼻山有几分相似

晨报讯(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卓泽玉文/图) 市民杜东是一个岩石文化爱好者,他对岩石类的自然景观一直很有兴趣。3月7日,他在金普新区滨海公路旁发现了狐狸形状的玫瑰石。近日,他又在小平岛里寻到了一处奇特的悬崖景观——象鼻山。小平岛的象鼻山

桂林象鼻山的“象鼻子”长年累月吸漓江水,原来是要“酿”三花酒

中国地大物博,大江南北,名川大山数不胜数,但每一条名川、每一座名山,都有它的独特标志,比如黄山的迎客松,华山的长空栈道,泰山的日出,而在秀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标志性的景观就是象鼻山,有“不到象鼻山,没来桂林城”的说法。象鼻山是国家首批AAAA

小学生:桂林象鼻山不是象鼻,而是正在低头饮水的马头

昨晚与小儿发生了一场论战。给他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说到象鼻山,还图文并茂,重点讲了“神象”的传说。桂林象鼻山才开始娓娓道来,我却被叫停了。“什么象鼻,明明是马头!”“你看这里的介绍,是象鼻,这座山就是神象的化身。”“传说归传说,还化什么身!

桂林象鼻山,酷似一只站在江边伸鼻豪饮漓江的巨象,桂林山水象征

象鼻山象鼻山原名漓山,位于桃花江与漓江汇流处,因酷似一只站在江边伸鼻豪饮漓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被人们称为桂林山水的象征。象鼻山以神奇著称。其神奇,首先是形神毕似,其次是在鼻腿之间造就一轮临水明月,构成“象山水月”奇景。象鼻山是桂林的城徽山,

桂林象鼻山景区体验一般:作为桂林旅游标志,山水不差却被吐槽

发现美好,分享美好!桂林山水甲天下!真正到了桂林,去看桂林最出名的景区,会有不一般的旅游体验吗?年前我在桂林小住了几天,去看了桂林的一些景点,其中包括桂林最出名的象鼻山景区。其实去看这个景区之前,我在桂林的一些朋友就劝我不用去看象鼻山了,只

桂林象鼻山景区遮挡游客拍照的围栏和收费拍照摊点撤了

日前,有北方游客在游览桂林象鼻山景区的时候,发现景区拍摄象鼻山最佳风光拍摄点被长长的围栏围住,撑起一拍遮阳伞,江边被围栏挡住了拍照。于是该游客发视频批评该围栏收拍照费的做法。视频里问到游客拍照一次一百元,拍五张,当然是拍照摊点老板专业拍。有

景区详解|第一期|桂林象鼻山景区十大必打卡景点|你去过哪几个

大家好,我是森与旅行,欢迎来到景区详解系列。你或许曾因一张山水艳照,而对桂林心生向往,又或许曾在江南自驾行,匆匆路过这个地方。今天,小编就带你走进桂林鼻山景区,一个融合了桂林山水特点的地方。因形似巨象而得名鼻子山风景区位于桂林市中心,漓江与

免费开放一年有余,游客数量及周边商户收入双双增长!桂林象鼻山景区喜现“西湖效应”

去年10月17日,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市委书记周家斌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象鼻山景区全面免费开放。“这样做就对了。”习近平总书记给予充分肯定,并讲述了杭州西湖免费开放后杭州旅游收入不降反升的事例。4月18日,刚刚出炉的桂林市一季度旅游数

「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行」航拍桂林象鼻山秋季景观

秋季期间的象鼻山部分植被变黄。 王以照 摄秋季的象鼻山,绿色和黄色植被交错。 王以照 摄 被漓江环绕的象鼻山。 王以照 摄 秋季的象鼻山景观。 王以照 摄 秋季期间的象鼻山。 王以照 摄 晨曦中的象鼻山。 王以照 摄 秋季象鼻山上植被黄绿交

6月7日起,桂林象鼻山景区恢复开放

据悉,之前桂林受连日暴雨影响,漓江水位上涨,象鼻山景区6月4日发布通知,即日起实施封园管理,暂停接待游客。从桂林水文中心获悉,6月5日17时,漓江水位已经退至警戒水位之下。故6月6日, 桂林市象山景区管理处发布最新通知,象鼻山景区将于6月7

桂林象鼻山景区除夕起向国内外游客免费开放

中新网桂林1月25日电(蒋丰慧)1月25日,桂林象鼻山景区全面免费开放新闻发布会在广西桂林市召开,桂林市副市长蒋春华表示,桂林象鼻山景区将于2022年1月31日(除夕)开始全面向国内外游客免费开放。图为游客在象鼻山景区游玩拍照。(资料图)

桂林象鼻山景区除夕开始全面免费开放

1月25日,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从桂林市政府召开的桂林象鼻山景区全面免费开放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桂林象鼻山景区将于2022年1月31日(除夕)开始全面免费开放。象鼻山位于桂林市内桃花江与漓江汇流处,是桂林的城徽标志,也被外国游客誉为“中国符号”

桂林象鼻山景区将全面免费开放

广西新闻网桂林1月25日讯(记者 樊成甫 蒋尧)1月25日,记者从桂林象鼻山景区全面免费开放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助力桂林市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桂林象鼻山景区将于2022年1月31日(除夕)开始全面免费开放。新闻发布会现场。广西新闻网记者 蒋

桂林象鼻山景区除夕开始全面免费开放

新华社南宁1月25日电(记者黄庆刚) 记者25日从象鼻山景区全面免费开放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从2022年除夕(1月31日)开始,象鼻山景区将全面免费开放。据了解,象鼻山位于桂林市内桃花江与漓江汇流处,1995年被定为桂林的城徽标志,也被外国游

广西之旅:游玩桂林象鼻山

风景江水在旅行当中最看中的点离不开吃、住、行,但是选择了桂林刘管家,我们完全不用担心,在看桂林刘管家的信息的时候,我们还持有怀疑态度,但是在看完朋友给我们发的返图之后,灰常果断的做出了选择,嘿嘿嘿!夜景关于餐食:跟着桂林刘管家是没有团餐的,

友情链接

网址导航 SEO域名抢注宝宝起名网妈妈知道币圈江诗丹顿收藏网东京旅游网竹凉席品牌网今日沧州数字人直播资讯网人参养生网今日咸阳李连杰影迷网三亚亚龙湾旅游网郑恺影迷网会计培训网华夏基金资讯网西双版纳旅游攻略新东方西点学习网鼓浪屿旅游网
象鼻山旅游攻略-象鼻山原名漓山,位于桂林市内桃花江与漓江汇流处,山因酷似一只站在江边伸鼻豪饮漓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被人们称为桂林山水的象征。象鼻山以神奇著称。其神奇,首先是形神毕似,其次是在鼻腿之间造就一轮临水明月,构成“象山水月”奇景。
象鼻山旅游攻略 trueusd.cn ©2022-2028版权所有